在選擇職業或領域轉換時,難免都會考量到「風險」的概念,而這往往也成為我們最擔憂的部分,或是最容易被困住的部分。
我自己也會怕自己是否太天真,聽到目前的現況也難免也點退卻。

常常大家反問我的是:怎樣叫做「實際」(或務實)?

鐵飯碗的工作,進入大公司,或是目前我們認為前景看好的職業,有相對應好的、合理的薪水,走上這條路應該可是目前最實際的想法了。也就是說,這些職業在我們的想法裡,往往是風險最小的概念。
但在變動的社會裡,有什麼是非得有保證的飯碗嗎?如同前十年台灣最夯的科技系所一定就是電機系了,但現在全球資工熱,很多人想轉往資工或資管相關領域,或是跟大數據有關的學位都超難申請。也就是說,所謂「前景最好」是一個變動的概念,而且速度可能越來越快。

我仍然不否定這些穩定職業和組織的存在,譬如說:大公司可能有它既存發展成熟的組織工作模式和know-how,可以讓一個人從中學習和成長許多,以及大公司可能門檻相對高,遇見奇怪的同事主管比例相對再少一點,可能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不少,所以把進入大公司作為一個目標是好的,也是可以理解的。
但若是再進入最大公司前,把此視為是唯一的目標可就是比較危險的了。朋友說最近許多台灣很好的IC設計的工程師都私下開始學習寫程式、或看有沒有新創公司可以發展(姑且不論這個消息的可信度有多高),但也許就是他們到了台灣科技業的頂端,發現阿原來是這麼一回事,然後有了危機意識,開始想要學習其它技能或到其它可能的地方發展;但其他的人,人生最大的目標可能都在:「我要進入某大公司」,畢竟現在的環境再怎樣都可以忍受,我們還沒去到最理想(最強、最好)的地方嘛。

想一想這也跟我們一貫的升學路徑很像,我們永遠不管其它的事情(或者放相對非常少的心力)去探索自己或者學習生活其它面向事物,從小到大人生一心一意都把目標放在下個升學的名校中,這不僅是我們人生的精力投放處、我們對於人生的嚮往,甚至成為我們和他人如何看待自己是一個成功的人的方式。

這也無怪乎,我們特別膽小,也特別的單一。
有熱門的行業,大家一頭熱也不管自己適不適合地投入,若是有目前看起來發展不太好的行業,大家進入總是特別的猶豫或害怕(包含我自己),畢竟連教育部都說:薪水太低的系所要減收學生(天啊,這到底算哪門子的邏輯阿,不知道社工就是薪水太低、環境太惡劣才超缺人的嗎?而且我們對於一個行業的判斷就只剩下薪水了嗎?)。

其實反過來想,我們過往認為的風險小的行業,在變動的時代,說不定才是風險最大的行業。
風險其實也是一個變動的概念。
你認為的務實,不一定如你所願這麼的務實;過去適合的方式,不一定這個時代也適合;別人成功的模式,不一定在你身上適用。
也許還是回到你自己身上,你追求什麼,深信什麼,又能夠做什麼,如何培養自己。

最近在看日劇《阿淺來了》,故事背景在日本變動非常大的時代,特別是後來碰上日本明治維新,女主角阿淺在連煤礦都不知道可以幹嘛、長什麼樣子、不知道火車是什麼,就可以很努力地說服大家要投資煤礦產業,特別是她是一位女性,在當時以男性為主的商人圈子多半都認為這位媳婦很瘋狂(那還是一個認為女性不應該讀書、經商、介入任何家庭私領域外的時代),在根本連外文bank都聽不懂的情況下,心底深處就想著以後要籌辦銀行。
就風險來說,她任何的想望和企圖,風險都非常之大,但在那個時代,要是沒有緊緊跟上這樣的變動,可能整個家族就存活不下去了。
當然人生不是童話,選擇了一個新的投資,也會碰上前所未有的困難,不斷要思考如何解決或是更好、新的可能性為何,挫折跟困難都會接踵而至,但這些都是選擇所必須承擔的。

也不是說每個人都要跑去做感覺風險很大的投資或路,在你還沒弄清楚前,應該盡力去探索(阿淺雖然不知道煤炭和銀行是什麼,但她接觸的人都是當時代走在尖端的關鍵人物,而且她很好學和拼命)。
每個人還是必須衡量自己可以承擔風險的能力和程度為何。
但不要被風險的概念給綁架,而給自己多一點想像力吧。

多探索自己適合什麼、喜歡什麼、擅長什麼,可能都遠比奔向前景好的地方還來的重要(朋友說:前景好也常是你看的到但吃不到阿)。
時時要提醒自己:勇敢一點。

arrow
arrow

    小鹿斑比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